普通消费者能“望价兴叹”,也是理智消费的体现 天天快讯
(相关资料图)
“大白鲳”从元旦后的150元至200元/斤,涨至一周前的500元至600元/斤,目前已达到800至1000元/斤的“天花板价”。而且越是临近春节,价格越火辣。在吃货们的眼里,大白鲳还是春节年货市场的“硬通货”。值得一提的是,不久前,一位宁波海鲜批发商发的“8条大鲳鱼5800元”视频引发关注。(1月19日 每日经济新闻)
谁是高价海鲜产品的终端消费者?显然,普通消费者唯有“望价兴叹”的份,如此天价的海鲜产品,很少有人能狠下心来,花费占自己月收入很大部分的银子将其搬上节日的餐桌;当然也不全是购买者,大部分购买者也和普通消费者一样,不敢奢望去消费如此“天价”的高端食品。
况且物美价廉的海鲜产品并不缺乏,普通消费者并不是高价海鲜“供不应求”队伍中的需求者。因此,终端消费者无疑是既不用花费“银子”,也不用“光临”市场的“贵族阶层”,当然也不排除其中存在不良风气的利益交换行为。如此看来,“供不应求”只是一种变相形成海鲜产品肆意涨价的借口,当然也可能存在海鲜商家肆意炒作、以在网络平台带节奏的方式,抬高如“大白鲳”等海鲜产品身价的行为。
在部分批发商户的微信朋友圈里,“暴涨、疯狂”等海鲜产品的销售信息就大量存在,向外界不断传递“紧俏”的市场信息,以制造恐慌气氛来进行人为炒作,诱使购买者加入抢购的行列,使得这些产品身价倍增,加入了高档“礼品”的行列,以此来谋取更大的商业利益。
针对此现象,普通消费者能“望价兴叹”,不以超越自己消费能力为代价享受一时上的“舌尖美味”,无疑是理智消费的体现。只有如此,才能做到既不跟着经营商家的“节奏”走,盲目追求所谓的“消费时尚”;同时,也能节省出更多的资金,购买更多的替代产品,同样也可以过一个红红火火的春节。
针对节日市场部分海鲜产品突飞猛进的“涨价”,用“供不应求”来做说辞,无疑有些牵强,更多的是商家玩的“猫腻”。因此,有关监管部门不能任其肆意作为,应该加强监管力度,确定其价格提升是否具有合理性,对其中存在的恶意成分,应该加大惩罚力度,以保护消费者的消费权益,规范节假日的消费市场有序化 、规范化运作。(韩东林)